當媽是一場修行,當我們能接受自己的沮喪、不完美,孩子也會被這份能量所感染。
願所有母親都能在堅持與妥協、自我與奉獻中找到平衡,輕裝上陣。
作者 | 楓子
前幾天去朋友家串門,大老遠就聽見朋友的吼罵聲:
“你們沒看見我正忙着嗎?你們兩個能不能消停一下?”
剛推門進去,就看見朋友啪啪兩巴掌,打在了孩子屁股上。
彼時,兩個孩子的哭聲此起彼伏。
朋友大喊“閉嘴”不奏效後,徹底陷入崩潰,一邊歇斯底里大叫,一邊把桌上的東西全砸在了地上。
倆孩子受到驚嚇,更是扯開了喉嚨大哭。
国际体育赛事正在回归,西安、重庆将分别举办跳水和花样滑冰大赛
我連忙跑進去把孩子拉在身邊哄,叫朋友先到裡屋冷靜一下。
前游泳名将吴鹏35岁复出参赛,退役近10年,曾击败过菲尔普斯
幾分鐘後,情緒穩定下來的朋友一臉受傷地說:
“我也不想這樣,我本來就累了一天了,兩個小孩還總是因爲一點事吵吵鬧鬧,我也不知道怎麼的,怒火蹭的一下就上來了,完全控制不住……”
我其實特別理解朋友內心的煩躁和無助。
很多人總是詫異於媽媽的壞脾氣,明明上一秒好好的說罵就罵,說撒潑就撒潑,完全不可理喻。
但很多時候,媽媽發火,只是因爲撐不住了。
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·霍金斯,就曾經過30年研究,提出一個“能量層級論”。
簡單來說就是,一個人能量值的高低,就好比蓄水池的高低。
那些蓄滿能量的媽媽,精神富足、身心愉悅,自然對孩子的容忍度和耐心度高。
而內心能量被消耗不足的媽媽,心理被焦慮、內耗、煩躁擠佔,自然脆弱不堪,情緒波動大。
赛微电子:致力于为多领域提供一流MEMS工艺开发及晶圆制造服务
這時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,就能引發媽媽的怒火。
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媽媽失控時,她不是脾氣差,只是能量太低了。
還記得熱搜上那個被幾百萬人圍觀狂扇自己耳光的媽媽嗎?
孩子明明已經困得不行,可一抱到牀上就不睡了,一直哭鬧。
她又是哄,又是抱,孩子仍哭個不停。
2個小時過去,眼看快12點了,午飯還沒有做,早餐更是沒吃上,所有的心力被耗盡,她終於崩潰了。
她開始左右開弓,狂扇自己耳光,僅僅16秒的視頻裡,她就扇了自己30多下……
評論區,不少網友批評這位媽媽脾氣太差,會給孩子留下陰影。
可是,哪有媽媽不愛孩子的?哪有媽媽真的想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的?
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,夫妻關係、育兒煩惱、工作壓力,家庭瑣碎……有時真的會把人一步步推向絕望。
那些脾氣差的媽媽背後,早已被很多次的隱忍和付出消磨掉了能量。
這個媽媽後面也解釋了她是怎麼一步步爆發的:
一早,她揹着女兒,騎着電動車,送兒子去上學。
途中突然下雨,她只能返回,給孩子換好衣服,再出發。
送完兒子,她揹着女兒去買菜,可剛到菜市場,老師就打電話過來,說哥哥哭到吐。
媽媽菜也沒買,又揹着女兒回家,拿衣服,送學校。
折騰了好幾趟,她才終於買完菜回家。
此時她沒來得及做家務,想睡的女兒卻又不睡,一直在哭鬧,這幾年獨自帶娃的辛酸和無奈開始不斷涌現在腦海:
最終,她沒繃住,不僅大聲吼了女兒,打了女兒屁股,更是狂扇自己。
沒有突如其來的脾氣,只有被消磨殆盡的生命能量。
日復一日的養娃歲月,早已讓媽媽們嚴重透支了自己,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,如何還有力氣去穩定情緒?
知乎就有一個話題:成爲寶媽後,你正經歷着一種怎樣的生活?
有一位媽媽說:當了媽媽以後,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都是來吸取能量的。
她每天要早起做早餐,送孩子上學;
下班後要抓緊時間送孩子去各種課外班;
回家途中還要踩點去超市採購食材,到家準備晚餐;
接着是輔導作業、洗衣洗碗、搞衛生……
等這一切做完,常常11點多了。
而這,還只是看得見的瑣碎。
她還有親子關係、夫妻關係要經營,還有育兒難題、工作壓力、人情往來等各種煩惱,這一樁樁,一件件都讓她身心疲憊,焦慮內耗,煩躁痛苦。
媽媽們何嘗不想溫柔如綿羊?
可生活早已把她們掏空。
就如同一個破玻璃瓶子,裡面的水被倒完後,就只剩下玻璃碴,只剩下攻擊與鋒芒。
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:“先有能量後有愛,愛才會變成營養。”
一個能量滿滿的媽媽,才能情緒更加穩定平和,給到孩子滋養。
所以當媽媽覺得身心疲憊、能量不足時,不妨試試下面5個能量補給方法:
1. 多肯定自己
曾看過一段對話,頗有趣味:
有人說:“你一個全職媽媽,能夠過得這麼幸福快樂,全都是因爲命好嫁了一個好老公。”
媽媽答:“不,你錯了,我又漂亮,又溫柔,又賢惠,是我老公命好,才娶到了我。”
一個懂得肯定自己、讚美自己的媽媽,就像一個小太陽,會不斷給自己輸送能量,讓每個平凡的日子都熠熠生輝。
《北大心理課》一書也說:適時地給自己一句讚美,面對困難、面對不快的時候就更有勇氣面對。
所以媽媽們一定要學會哄自己開心:
在困難時,給自己喊一聲“加油”,讚美堅持不懈的自己;
在迷茫時,鼓勵自己“我可以”,讚美一直努力奮鬥的自己;
在成功時,大聲喝彩一句“真棒”,讚美了不起的自己。
一個媽媽,懂得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,而後才能生出無限動力和熱愛。
2. 記錄生活的小確幸
作家劉繼榮曾分享過一個故事。
有個媽媽獨自帶孩子,還要工作,特別辛苦。
遇到孩子生病了,她更是忙到凌晨2點都不能安歇,還要給孩子喂藥喂水,哄孩子。
但即便如此,媽媽卻從不訴苦抱怨,反而特別積極陽光。
原來,這位媽媽特別擅長記錄生活中的美好。
比如,兒子特地把雞翅留給她,跟兒子一起欣賞了盛開的槐花,兒子送了她喜歡的禮物……
因爲總是能夠不斷捕捉到生活的美好一面,所以她的內心一直充滿喜悅的能量。
平日裡,媽媽們不妨也學着積極看待生活,記錄生活的每一個小確幸,享受愛的喜悅和迴流。
當我們積累了很多美妙的感受時,幸福感知力也會不斷提升,幫助我們不斷髮現美好,享受美好,從而滋養自己。
3. 讓身體動起來
身邊經常有媽媽們抱怨,當媽後缺時間,也缺精力,更別談去運動了。
但其實,越是忙碌,越是勞累,越要運動。
因爲運動,可以刺激人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、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快樂因子,治癒一切疲憊。
正如紐約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溫迪·蘇祖基,曾在TED演講中談到的:
運動能帶來更好的心情、更充沛的能量、更佳的記憶、更強的專注力。
江西贛州的二胎媽媽彭慧香,在生下老二之後就曾一度陷入低潮,不僅生活一團亂麻,親子關係也極度緊張。
千頭萬緒之下,她開始每天運動,甚至曾背娃健身 4 個月,後面不僅整個人都精神了,處理起各種問題也遊刃有餘了。
所以媽媽們不妨每天抽點時間運動,可以在家練瑜伽,跳舞,也可以外出小跑,打球,游泳。
大汗淋漓之後,不僅身心舒展了,滿滿的能量也迴歸了。
廣運5月淨利1.15億元、年大增345% 前五個月EPS為0.88元
4. 學習新知識、技能
成爲媽媽,不是我們止步不前的理由。
媽媽的生活,不該只有柴米油鹽和孩子,還應該有學習和成長。
我身邊就有這樣一批優秀的媽媽,她們每天早起讀書、寫作;認真學習做菜、做絲網花;學習短視頻、直播。
她們每天都在精進自己,樂此不彼。
有人問她們不累嗎?有時間還不如刷一下手機來得舒服。
有一位媽媽的話讓我印象深刻,她說:刷視頻雖然快樂,但之後是無盡的空虛。而學習新技能雖然辛苦,但之後是滿滿的成就感、興奮感。
這就是學習的力量,當我們掌握的知識,學習的技能越來越多時,大腦也不斷在回饋我們能量,讓我們更自信,更快樂。
5. 給自己放假
知名作家瓊•安德森在《好女人,翹家去》一書中說:
作爲媽媽,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假期,哪怕只是從小的片刻開始,也需要暫停工作和家務,真正留點時間給自己。
《十九號房間》一書中的媽媽,就在一家簡陋的小旅館裡租了一間房,每天下午都去那待上一陣。
即便什麼也不做,只是安靜地待着,她也覺得身心得到了放鬆。
因爲在這裡,她不是媽媽,也不是妻子,只是她自己。
媽媽留點時間給自己,自我續杯,才能爲自己重新注入新的能量。
每天至少一個小時,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裡,可以讀讀書、聽聽音樂,也可以去看一場電影,去逛個街……
生活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快樂,媽媽才能更加元氣滿滿。
心理學家洪蘭博士說過:母親,是一個家庭的靈魂。
媽媽的能量狀態,決定了孩子世界的色彩。
智慧的媽媽,不會像蠟燭一樣去燃燒自己,犧牲自己。
而是善待自己,肯定自己,爲自己蓄滿能量,爲孩子續航,爲家庭揚帆。
點個贊吧,願每位媽媽都能在生活的磨礪中,活成一束光,溫暖自己,也照亮孩子的一生。